基督荣耀教会 例行事务

起始日期 终止日期 关键字


 

李秉中弟兄     2015-05-10

信息摘要:
讀經:馬太福音12:46~50
 每個人都有“家”的生活,無論你現在是孤身一人、或是小兩口、或是過著大家庭的生活。家庭生活的經驗,總是塑造你的人品性格與行為事處世的地方,也是得安慰、享安息之處。倘若我們對家的理解僅限於此,那我們僅僅了解“家”的狹隘定義,而忽略了其更精妙之處:家,是神家的縮影,更是認識神、信入基督最佳操練場所。
 家,首要特徵就是有共同的生命;這不僅僅只是生命氣息、生活在一起的表徵而已,乃是著重於“同”!而這種生命的連接,起始於婚姻。“耶和華 神說:那人獨居不好,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。”(創 2:18)“因此,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連合,二人成為一體。”(創 2:24)一個新家庭的產生,卻也是兩個家庭的連結與延續。所以,神相當注重婚姻,因為它關乎“生命合一”。然而,地上的生命合一的起始,乃是漸漸地要進入屬天生命合一的標的。
 家,有根基與次序性的。家的根基,是建立在愛的上面,就是彼此相愛:其中包括夫妻之愛、親子之愛、手足之愛等。當然這種彼此相愛,都是由人的愛為起始,但這並不是終極目的,彼此相愛的真諦乃是捨己,是像主耶穌基督一樣的捨己之愛!人的捨己,有侷限性的,是限制在人地上生命的範圍之中;但是主耶穌基督的捨己,乃是帶給人永生無限生命豐盛的延續。這樣就看出兩種根基其中的區別;然而,神設立家的根基只有一個。因此,無論你家裡的根基礎於何種境況,都是永恆愛根基的過渡。家的次序性,就是倫理:有為人父母的、有作人子女的,當你處於幾代同堂時,有時具備了幾種的身分;讓我們可以思想主耶穌所說:“我與父原為一”(約10:30)的奧秘。
 人尋找神、或尋找神的家,卻不知正在享受神的恩典,且住在神的家了;因為祂已經將這神聖的奧秘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了!家,是最具代表性的。讓我們從構成家的首要特徵~共同的生命來看看這個事實。共同生命的表徵,表現在相同的理念、看法,甚至於行動上,建立一種共同的默契。然而,這種“同”最怕落在一種光景中,就是落於一成不變之中。因此,它必須是在富有變化下,而“同”的核心不變。怎麼樣才能使共同生命有如此充滿著多采多姿的變化,又不離其核心下持續呢?答案只有一個:在主裡面!“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“(林後5:17)原來,神使人成家,就是二人成為一體,而這“一體”既非傾向男方、也非傾向女方生命的特質,不是互相遷就,更不是佔有、壓制,而是在雙方共同生活中發現、並活出神永生生命的特質。想想看,夫妻間許多的爭執,多半出於堅持己見、互不讓步,那怕只是一點芝麻小事,有時也會爭的面紅耳赤。然而,在爭執其中夫妻雙方往往忽略了神在你們所爭辯的事上,祂的思維與看法是如何呢?祂又會如何做呢?倘若雙方能夠想到這一點,那表示彼此已經在神裡建立共同生命,如此經營出來的共同生命就會顯出基督的特質:“就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。”(加5:22~23)對於這九種特質相當熟悉吧,就是聖靈所結的果子。這樣看來彼此會朝向永生神命定方向生活,乃是出於聖靈的作為,當然彼此間因著順服,使聖靈工作產生果效!聖靈,共同生命建立的導師,有著為母的胸懷。俗話說:養兒方知父母恩;當你當為人父母之時,才知道你的父母付出了多少,尤其是作母親的!必須經過產難之苦,一生任勞任怨;而子女一絲的回報,就以慰其心思。聖靈對我們也是如此,當我們不會禱告之時,聖靈用說不出來的嘆息為我們禱告;當我們迷茫時,聖靈為引導我們走義路;當我們處人生的高峰,聖靈與我們同喜;當我們在人生的低谷,聖靈與我們同憂。聖靈一切的作為,就是引導我們活出基督永生生命的特徵,其成效就在我們結出的果子,而家就是聖靈最佳作工場所。倘若夫妻中有一方不是神的兒女,那建立在神裡共同生命的目的是否就難以實現了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我們不要忘記賜生命的主在每一個神兒女的裡面,祂樂意使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;另外,在你裡面的比世界更大。生命具有渲染性,生命吞滅死亡。因此,我們可以學以在順境中讚美主,在逆境中依靠主,可以結出忍耐、溫柔、和平、與喜樂。耶穌基督的生命是“捨”,是因愛願意捨;不僅僅是為愛祂的人捨性命,同時也為恨祂的捨性命。換句話說,在聖靈中學習耶穌基督的“捨己”,就從家開始。
 “耶穌還對眾人說話的時候,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,要與他說話。有人告訴他說:看哪,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,要與你說話。他卻回答那人說:誰是我的母親?誰是我的弟兄?就伸手指著門徒,說:看哪,我的母親,我的弟兄。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。 ”(太12:46~50)耶穌不是六親不認,相反地,祂藉此機會傳達了重要的訊息~神的家。現今人所處的世界就是神的家,“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,既是天地的主,就不住人手所

 


返 回

欢迎浏览基督荣耀教主日信息栏目,您是本网页2024年第316596位访客